写在前面:这本书是北大六院廖金敏医生推荐我阅读的。我仔细阅读了以后,并进行了书摘。既帮助我记忆和理解书的内容,也可以让一些没有时间或者耐心阅读全书的朋友了解双相情感障碍的概念和治疗。不过书摘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如果真的想深入了解双相,建议还是阅读原文。


一 双相障碍概要
躁狂发作持续1周以上(即使是轻躁狂发作,也至少要持续4天)(并且重要的一项是:躁狂发作必须伴有睡眠需求减少),抑郁发作持续2周以上(抑郁的核心症状是没有价值感,过分地不恰当地自责自罪)(抑郁情绪通常在早晨更重。早醒。)。
但是由于多数双相障碍患者以抑郁首发,从首发抑郁发作中尽早预测双相障碍也是有效避免误诊的重要手段。有学者对此提出“软双相”概念。软双相是指目前为抑郁发作,且过去的确没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
双相障碍主要发病于成人早期。调查资料显示,双相障碍1型的平均发病年龄为18岁,而双相2型稍晚,平均为22岁。双相障碍发病的高峰年龄在15-19岁。
性别。双相1型男女患病机会均等。双相2型则以女性多见,男性患者多以躁狂发作的形式发病,而女性患者首次发作大多表现为抑郁发作。
季节。初冬(10-11月)更容易抑郁发作。夏季(5-7月)出现躁狂发作。
有学者提出,具有环型人格、情感旺盛型人格特征(明显外向性格、精力充沛、睡眠需求少)者易患双相障碍。
双相障碍患者的代谢综合征患病率是普通人群的1.6-2.0倍。

尽管如此,目前就全球范围而言,双相的识别率、诊断率和治疗率仍然很低;临床上相关治疗选择则是“乱拳迭出”,难言规范,我国双相障碍诊治现状更不敢乐观。

双相障碍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遗传与环境因素在其发病过程中均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双相障碍的神经影像学的研究发展非常快,前者包括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T)和磁共振成像(MRI),后者包括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扫描和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磁共振波谱和弥散张量成像。
碳酸锂对双相患者大脑结构改变有显著作用。
双相患者的灰质减少部位为前扣带回和双侧岛叶,而精神分裂症患者则表现为额叶、颞叶、扣带回和岛叶皮质、丘脑的广泛下降,二者存在一定的重叠。

神经递质。在神经中枢,血清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递质功能紊乱与双相障碍关系最为密切。由此推测,血清素缺乏可能是双相障碍的神经生化基础,是易患双相障碍的素质标记。去甲肾上腺素不足出现抑郁症状,亢进则出现躁狂症状。双相障碍的发病可能与多巴胺系统功能紊乱有关。γ-氨基丁酸是中枢神经系统主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临床研究发现能提高脑内γ-氨基丁酸浓度的抗癫痫药如丙戊酸、卡马西平具有抗躁狂作用,可以作为心境稳定剂使用,其药理作用可能与对脑内γ-氨基丁酸含量的调控有关。另外神经肽和血清素、去甲肾上腺素以及多巴胺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共同参与对情绪的调节,它们之间的具体作用机制目前仍然不清楚,尚需进一步的研究。


二 双相障碍临床评估
全面的病史收集尤为重要。双向患者自身提供的信息往往和客观情况有一定的差距,例如躁狂患者过于乐观,而抑郁患者往往夸大面临的困难。
既往发作情况,尤其是躁狂或轻躁狂以及混合性发作史和病程特点,对双相障碍的诊断和处理尤为重要。特别注意询问易被忽略的轻躁狂发作的证据,如“是否有过一段时间持续存在心情特别好,脑子特别灵活,精力特别充沛?”常见的情况是,患者由抑郁缓解转向轻躁狂时,患者或家属认为是抑郁好转而不认为是病态。

精神检查。在精神检查时,医师应以亲切、同情、耐心的态度来对待患者,消除患者和医师之间的阻碍,建立较为合作的关系,从而得到临床上的第一手资料。医师首先要熟悉病史。精神检查分自由交谈法和询问法。两种方法应结合进行。精神检查应在比较安静的环境中进行,尽量避免外界干扰,家属或亲友不宜在场。精神检查时要注意察言观色。观察的重要性有时并不亚于谈话,要仔细观察患者的表情、姿势、态度及行为,并善于发现患者的细微变化。对于一些口头表达较差而书写能力较好的唤着,可以让其书写。
观察。躁狂患者可能过于炫耀或服饰装扮夸张,表情丰富,无故兴高采烈,或者动辄易怒;抑郁患者仪表上往往无心修饰,或严重到无法自理,形容憔悴,表情悲伤或落落寡欢,动辄流泪,严重的亚木僵或木僵患者可以表情呆板,对外界刺激没有反应。
躁狂患者可以主动接触,反应灵敏或过于挑剔,讲话滔滔不绝,难以打断,有表现欲望,有时容易激惹,因要求没有满足而发脾气。抑郁患者接触被动,不愿讲话或讲话少,说话声音低微,讲话慢。一般合作程度好,能问能答。交谈内容和心境体验相一致。
检查者还应注意,有的抑郁心境表现为兴趣缺乏,有的躁狂没有情感高涨或表现易激惹。

一般而言,双相障碍的思维形式障碍,在躁狂发作时表现为思维奔逸、思维随境转移、音联、意联,在情绪低落时表现思维缓慢、迟钝等。双相障碍最多见的思维内容障碍是躁狂期的夸大妄想和抑郁期的罪恶妄想。
大多数抑郁患者有某种形式的睡眠障碍,可以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不深、易醒,典型表现为早醒。入睡困难的患者常伴有烦躁、焦虑症状。也可见到不典型抑郁患者存在食欲增加、睡眠过多表现。
如果时间允许,应给予患者一定时间让其自由谈话,并兼用开放式询问和封闭式询问,以帮助了解更多信息。
抑郁障碍可以具有除情绪之外的很多其他症状,包括各种躯体不适主诉,常见的主诉包括头痛、颈痛、腰背痛、肌肉痉挛、恶心、呕吐、咽喉肿胀、口干、便秘、胃部烧灼感、消化不良、肠胃胀气、视力模糊以及排尿疼痛等。

自杀风险识别。抑郁患者的自杀观念常常比较顽固,反复出现。自杀观念驱使下部分患者会产生自杀企图,常采用的方式包括服药、上吊、跳楼等。
攻击风险识别。躁狂患者极端的激惹和攻击性相当常见,某些抑郁患者也可表现为激越冲动。评估攻击风险程度并尽快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防止患者出现自伤或伤人行为。严重患者应尽快住院治疗。

诊断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是目前最经典,也是临床上应用最普遍的抑郁症状评量表。


三 双相障碍诊断与鉴别
双相障碍临床表现隐匿,常被误诊及漏诊。双相障碍的早期识别的关键是对轻躁狂发作的重视和识别。轻躁狂发作由于程度低,对社会功能影响小或没有影响,甚至有的会对社会功能有正性,因此许多患者或知情者不觉异常。双相患者首次抑郁发作的年龄偏低,小于25岁。抑郁发作速度、抑郁发作次数多或频繁发作、伴精神病性症状概率高、伴典型抑郁症状概率高、容易出现难治性抑郁、容易在抗抑郁药治疗中转相、自杀相对多见或严重、常共病焦虑障碍、常共病精神活动物质使用、双相家族史阳性等。
认为抑郁患者具备下述5项或以上的临床特征时,则属于双相抑郁的可能性很大。有睡眠增加或日间睡眠、进食增加或体重增加、其他非典型抑郁症状如灌铅感麻痹、精神运动性迟滞、精神病性症状或病理性自罪感、心境易波动、躁狂症状、抑郁早发、多次抑郁发作史及双相障碍阳性家族史等。

诊断标准与鉴别。
躁狂发作诊断要点。典型躁狂发作常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其临床特征是异常并持续的情感高涨或易激惹、思维加快或夸大、意志行为增强。不能听取一点反对意见,因细小琐事而大发雷霆。话多且语速快、滔滔不绝、难以打断、思维奔逸。患者的计划、打算增多,并往往伴有夸大、盲目、不切实际的成分。表现为睡眠减少或根本不睡觉。躁狂患者常伴精神病性症状,常见的有夸大妄想、被害妄想及关系妄想等。
轻躁狂发作诊断要点。存在持续的(至少4天)心境高涨、精力增强和活动增多,常有感觉良好,觉得身体和精神活动富有效率。多数轻躁狂患者不承认自己有病。
抑郁发作诊断要点。(略)
躁狂与精神分裂症。与精神分裂症相比,躁狂发作常急性起病并快速发展,患者情绪反应与周围环境具有一定的联系。与内心体验相一致,富有感染力。且思维内容不荒谬。分裂症患者的言语常围绕与“我”相关的内容,而躁狂症患者的言语内容则更多围绕除自身之外,如社会、国家和利益的问题,对社会、国家的现象滔滔不绝地发表议论及自己的见解。
躁狂与ADHD。ADHD病程为慢性而双相障碍多呈发作性。双相障碍的以下一些特征症状有助于区别ADHD:心境高涨、夸大、思维奔逸、睡眠需求减少、性欲亢进。另外,青少年双相障碍患者与ADHD共病率较高,临床上应特别注意。

人格障碍。
双相首次发作多在成年初期,而人格障碍起病于儿童期或青春期。
双相障碍与边缘型人格障碍关系特别复杂,容易混淆。
双相有明显的起病过程,后者起病过程不明显。
双相心境改变程度大,容易觉察,后者程度不大,很难觉察。
双相心境改变多没有明显生活事件,后者心境改变多由生活事件导致。
双相情感发作持续数日甚至更长时间,后者多持续数小时以内。
双相心境改变与抗抑郁药有关,后者心境改变谱有心境良好、恶劣心境、焦虑与愤怒的心境改变,但是心境高涨的改变很少见。
双相冲动及冒险行为呈发作性,后者冲动及冒险行为呈慢性。
双相自残少见,后者自残常见。
双相往往有家族史,后者家族史常阴性。
双相心境稳定剂疗效好,后者心境稳定剂疗效不佳。

双相抑郁发作的患者使用抗抑郁药物有诱发躁狂的风险,甚至导致快速循环发作。传统的三环类抗抑郁药如丙米嗪、阿米替林、氯丙米嗪、麦普替林等诱发躁狂的可能性比较大。SNRI如文拉法辛转躁狂率明显高于其他SSRI。安非他酮也可能诱发躁狂。
快速循环是指一种特殊的病程形式,指过去12个月中,至少有4次情感障碍发作。

双相障碍尽管有自限性,但如果不加治疗,复发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四 双相障碍治疗建议
综合治疗原则。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
急性期治疗对妊娠期妇女、存在高度自杀风险者、伴有精神病性症状或躯体症状危急生命者,可优先考虑改良电抽搐治疗(MECT)。

躁狂发作急性期治疗。躁狂发作患者处于急性期时,往往有明显兴奋冲动、挥霍、性欲亢进等症状,极易出现人际关系破坏、伤人、违法、经济损失及感染疾病等。建议住院治疗以减少患者的破坏性和危险性。若兴奋症状他突出,可加用劳拉西泮、氯硝西泮。对于严重的躁狂患者,为尽快控制症状,可以施行MECT,可每周3次,总次数为6-12次。

药物推荐建议。
首选:锂盐、丙戊酸盐、奥氮平、利培酮、喹硫平、阿立哌唑、齐拉西酮、阿塞那平、帕利哌酮(芮达)、MECT、氟哌啶醇、氯丙嗪。
次选:卡马西平、奥卡西平、氯氮平。
不推荐:加巴喷丁、托吡酯、拉莫三嗪、维拉帕米、噻加宾。

抑郁发作急性期治疗。抑郁发作患者处于急性期时,往往有明显消极观念、自伤、自杀企图或行为发生率极高,因此需要药物治疗以及MECT,以尽快缓解或控制症状。对严重抑郁发作患者,建议住院治疗以预防自杀风险。
建议使用兼具心境稳定剂作用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初始治疗或者心境稳定剂与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联合治疗。通常,药物治疗需4-6周才能显示初步疗效,而充分疗效则需6-8周或更长时间。
双相1型抑郁不能单用抗抑郁药物,双相2型抑郁建议慎用抗抑郁药物。SSRI(帕罗西汀除外)和安非他酮推荐作为首要选择抗抑郁药,与心境稳定剂合并治疗急性期双相抑郁发作。文拉法辛和三环类转躁风险较高,通常不做推荐。

双相1型药物推荐建议。
首选:喹硫平、奥氮平、拉莫三嗪。
次选:卡马西平、丙戊酸盐、锂盐。
不推荐:齐拉西酮或阿立哌唑。

双相2型药物推荐建议。
首选:喹硫平。
次选:拉莫三嗪、锂盐、丙戊酸盐。

维持巩固治疗。提高社会功能。预防复发:双相障碍由于反复发作,导致心理及工作能力下降、躯体疾病共病和自杀。
如患者有更多的抑郁发作,拉莫三嗪是推荐的药物。丙戊酸盐仍广泛应用于双相障碍的维持期治疗中。奥氮平和阿立哌唑具有抗躁狂的预防作用,阿立哌唑辅助锂盐或丙戊酸盐可预防躁狂发作。喹硫平单药及联合锂盐或丙戊酸盐可预防躁狂和抑郁发作。长期治疗中,拉莫三嗪联合锂盐治疗优于锂盐单药治疗。


五 特殊类型、人群与治疗检测
10种特殊情况:1具有焦虑困扰特征 2具有混合特征 3具有快速循环特征 4具有忧郁特征 5有非典型特征 6具有与心境一致的精神病性症状特征 7具有与心境不一致的精神病性症状特征 8具有紧张症特征 9围生期起病 10具有季节性特征

具有焦虑困扰特征
劳拉西泮具有良好的抗焦虑效果,起效迅速。
可选氟西汀和锂盐联用。

具有混合特征
联合用药。首选奥氮平、喹硫平。

具有快速循环特征
关键在于阻断循环发作。喹硫平治疗能同时改善患者的抑郁和焦虑,但过度镇静、体重增加等不良反应也需引起注意。
如果效果不好或以躁狂为主,可加用第二种心境稳定剂或第二种抗精神病药物。

具有精神病性症状特征
联用利培酮、奥氮平、喹硫平、齐拉西酮和阿立哌唑。

环境心境障碍的治疗
全面评估。
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家庭治疗、团体治疗、人际关系和社会节律疗法等。
药物治疗:常用的心境稳定剂有锂盐、丙戊酸盐、卡马西平和拉莫三嗪等。尤其是锂盐具有良好的预防自杀效果。拉莫三嗪主要对双相抑郁发作有效又不会转躁。

特殊人群双相障碍的处理

儿童及青少年
许多双相障碍的儿童情绪波动非常频繁。而且DSM-5中有一个新的诊断类别:破坏性心境失调障碍,常常需要与儿童及青少年的躁狂发作进行鉴别。
治疗原则和注意事项。首先必须对患儿做全面检查。尽可能选择对患儿疗效好、不良反应小的药物。而且,从剂量/体重角度来看,儿童较成人能耐受更大剂量的精神药物。
在心境稳定剂中推荐拉莫三嗪、丙戊酸盐、卡马西平,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中推荐喹硫平、奥氮平、齐哌西酮、利培酮、阿立哌唑。
心理治疗。合并家庭治疗。以家庭为导向的认知行为治疗、辩证行为疗法以及人际社会节奏治疗有希望成为治疗儿童及青少年双相障碍的有效手段。

老年
50岁以后首发的双相障碍。特点:除抑郁表现外,常伴有疑病症状、躯体化症状较为突出、自杀倾向较为严重、思维内容常带有妄想性质、有时伴有认知功能的改变,表现与痴呆类似。
老年双相障碍的共病现象非常普遍。包括物质依赖、创伤后应激障碍、焦虑障碍以及痴呆。糖尿病、过敏性疾病、吸烟、社会功能不全的发生率也较高。
由于老年人器官的退行性改变、循环和肾清除功能减退,导致对精神药物的代谢动力学及药效学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更容易出现不良反应。
老年期患者对于精神药物的反应会相应增强,因此在使用时需要适当降低药物剂量。此外,由于老年人记忆力减退,用药种类宜少,尽量避免合并用药,服用方法要简化。
心境稳定剂推荐锂盐、丙戊酸盐、卡马西平和拉莫三嗪。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推荐奥氮平、利培酮、喹硫平和阿立哌唑。

妊娠期及哺乳期
有三种选择:整个妊娠期停药;在打算怀孕前停药;在妊娠后的前三个月停药。
妊娠期间使用锂盐、丙戊酸盐或卡马西平有较高出生缺陷。锂盐所导致的畸形是正常人群的10-20倍。SSRI相对安全,特别是氟西汀和西酞普兰。抗精神病药物,如利培酮、奥氮平、喹硫平、齐拉西酮等致畸作用与对新生儿的影响所知甚少。苯二氮类药物的致畸风险也不甚清楚。
研究发现,MECT致畸的风险小于药物。
哺乳期药物使用问题。锂盐在乳汁内浓度是血液浓度的40%,不推荐使用。拉莫三嗪哺乳期间,婴儿血液浓度可达到母亲血浓度的20%,也不推荐使用。卡马西平、丙戊酸盐相对安全。几乎没有包括其他精神药物对哺乳婴儿的影响。但这些药物在乳汁中存在,可能会影响婴儿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

双相障碍共病治疗建议
现存双相障碍共病治疗的随机对照研究中,均发现心境稳定剂治疗有双相障碍共病的良好效果。推荐:锂盐、丙戊酸盐、卡马西平、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
不少研究发现,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能有效控制多种焦虑障碍、品行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抽动秽语综合征等等。其他抗惊厥药物,包括加巴喷丁、托吡酯、拉莫三嗪等,发现加巴喷丁能控制社交焦虑、惊恐障碍,托吡酯能有效控制酒依赖、神经性贪食、偏头痛、肥胖等。
对于双相共病焦虑障碍,可以考虑使用SSRI,但一定建立在使用心境稳定剂的基础上,以免诱发躁狂、加速循环等。

药物治疗安全性、监测和处理
很多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由于病程中情绪波动大、急性期自知力受损严重、需长期药物维持治疗、担心药物安全性及病耻感等因素,难以完全依从治疗。
提高治疗依从性应从以下多个方面着手:1制定切实有效、不良反应较少且患者经济能承担的治疗方案。2良好的医患沟通有助于促进医患相互信任,从而有效提高治疗依从性。医患沟通成功的基石在于相互尊重、平等交流。3建立患者互助小组,通过患者之间的互相沟通、支持和鼓励,促进对疾病及治疗手段认识的提高。4改善社会及家庭等环境支持系统,减少公众对双相障碍等精神疾病的歧视,缓解病耻感。5改进药品包装。6急性期由于患者缺乏自知力,住院治疗可以提高依从程度。

常见不良反应及其处理
锂盐中毒。锂盐治疗窗非常狭窄,血药浓度检测非常重要。锂中毒的表现为呕吐、腹泻、粗大震颤、抽动、呆滞、困倦、眩晕、构声不清和轻度意识障碍。严重时可能出现昏迷、血压下降、心律失常、肺部感染、少尿或无尿,甚至死亡。
其他如血液系统不良反应、精神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心血管不良反应、消化系统不良反应、皮疹(拉莫三嗪)等略。


六 双相障碍治疗循证医学证据
药物治疗。

心境稳定剂。
锂盐。锂盐因其较好的长期疗效,已成为治疗急性躁狂发作有效选择的药物。锂盐也可以降低自杀风险。建议锂盐应作为预防双相障碍复发的首选治疗药物。
丙戊酸盐。丙戊酸盐与锂盐治疗急性躁狂发作的疗效和耐受性相当。丙戊酸钠约50%的治疗有效率反映了其控制躁狂发作的功效,并提出丙戊酸钠治疗双相障碍快速循环型和混合发作似乎比锂盐作用更强。丙戊酸钠可有效改善双相障碍抑郁、特别是焦虑症状。
拉莫三嗪。拉莫三嗪已被作为心境稳定剂广泛应用和研究。对于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拉莫三嗪的疗效优。拉莫三嗪在延迟抑郁发作复发、锂盐在延迟躁狂复发方面更优。拉莫三嗪单药治疗可有效改善躁狂/抑郁/ADHD症状。不足的是,拉莫三嗪有皮疹的风险。
卡马西平/奥卡西平。卡马西平抗躁狂效果良好。但不良反应较多,主要有头晕、嗜睡、恶心、呕吐和共济失调。
其他。托吡酯效果不佳。西布曲明可治疗肥胖。加巴喷丁治疗躁狂研究结果不尽一致。

抗精神病药物。
利培酮。利培酮能快速控制双相躁狂发作急性期症状。但因其体重增加、镇静和催乳素水平升高。在双相障碍维持治疗中,利培酮显示了很好的效果。利培酮长效针可显著地延迟双相障碍患者的复发,且耐受性良好。
喹硫平。喹硫平作为双相躁狂的治疗药物已被广泛应用和研究。作为双相躁狂的一线用药。喹硫平能明显改善抑郁症状,且引起躁狂发作率很低。甚至有报告说,喹硫平三天内就能缓解患者的抑郁症状。不论是双相1型还是2型,喹硫平维持治疗复发风险低,且有很好的耐受性。
奥氮平。奥氮平能改善患者的躁狂症状。奥氮平比丙戊酸盐更明显地改善患者的躁狂症状。奥氮平主要改善患者的睡眠、食欲及精神紧张。奥氮平和氟西汀联合治疗有非常好的效果。奥氮平单用治疗或作为碳酸锂或丙戊酸钠添加治疗能更有效地预防躁狂的复发,但不能预防抑郁的复发。奥氮平更容易引起体重增加。
阿立哌唑。阿立哌唑能有效地改善躁狂症状。可以预防双相躁狂的复发。
齐拉西酮。齐拉西酮能显著改善躁狂症状,且有效率及耐受性更好,中断率更低。
帕利哌酮(芮达)。对急性双相躁狂是安全、有效的。
氯氮平。研究较少。
阿塞那平。单用可治疗急性躁狂。
鲁拉西酮。能显著降低双相1型患者的抑郁症状,且耐受性好。

经典抗精神病药物。
氯丙嗪。虽然有很强的镇静作用,但并没有有效改善患者的躁狂症状。
氟哌啶醇。只适用于短期治疗,因为长期使用可能会增加抑郁发作的风险。

苯二氮卓类。可缓解焦虑,改善睡眠。

抗抑郁药。抗抑郁药在心境稳定剂联合下治疗重度双相抑郁。文拉法辛和三环类抗抑郁药因存在更高的转躁风险应避免使用。抗抑郁药不适合于混合发作或有快速循环发作病史的患者。双相抑郁不推荐抗抑郁药单药治疗。
安非他酮。转躁率低。临床治愈率较高。首选。
氟西汀。有效率58%。
舍曲林。舍曲林、安非他酮、文拉法辛在疗效方面并无显著差异。
艾司西酞普兰/西酞普兰。对于中重度双相患者有效且耐受性好。
帕罗西汀。适合和利培酮联用。
文拉法辛。有效率和临床治愈率都较高。但转躁风险高。
阿戈美拉汀。改善抑郁症状明显。

另。奥氮平-氟西汀联合治疗是最经典的双相治疗方法。

物理治疗。
ECT/MECT。双相抑郁缓解更快。治愈率88%。
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难治性双相抑郁更安全、有效。

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治疗、人际社会节奏疗法等心理治疗都可以稳定情绪、增强社会功能和治疗依从性。


七 疾病管理
人群防治。
双相障碍是一种病因未明、慢性、复发性、进展性精神疾病,部分患者可以发展为精神残疾。
危险因素。童年期遭受虐待、父母关系不良、精神障碍家族史、社交技能差。
保护因素:处理社交和冲突的技巧、家人和朋友的社会支持、处理应激等。
由于双相障碍病因不明,在实践中预防干预的目标及措施难以清晰。

健全精神卫生防治服务网络。加大精神卫生从业人员的培养力度。对有志成为精神卫生从业人员的学生,可实行定向分科、定向就业、引导,鼓励以学生热爱精神卫生专业。
精神卫生健康教育。我国民众对双相障碍的基本防治知识所知甚少,导致双相障碍患者的未治率居高不下。须提高社区人群对双相障碍的识别率。避免患者长期病休在家,尽快促进其社会功能和职业功能的恢复。帮助患者康复、回归社会、重建正常生活。为患者提供职业压力小、工作任务简单且具有良好工作环境,可将其视为一种职业康复的初级阶段。在出院后,一时难以进入社会竞争性就业。可有地区福利部门或社区服务提供如“日间康复站”、“工疗站”、“农疗站”等。患者在康复机构内部挑选工作,如承担文书、勤杂、烹饪、农垦等任务。精神专科医院大多设有康复科,配备各种康复设施和场所。鼓励患者树立自信,重返社会,努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能随时获得有效的支持和帮助。在发作期间,防止无辜出走、肇事肇祸和自我伤害。
与抑郁症相比,双相障碍有以下特点:发病早(25岁以下)、伴有精神病性症状、情绪不稳定、易激惹或躁狂症状、频发发作(每年4次以上)。

早期识别。双相障碍具有发病年龄早、患病率高、致残率高、自杀率高、疾病负担重等特点,且容易漏诊、误诊。双相障碍常被诊断单项抑郁。

双相障碍家族史。
病前情感气质,如情感旺盛气质、心境恶劣气质、环型情感气质、易于激惹气质等。
边缘型人格障碍。47%的双相障碍患者有人格障碍。其中边缘型人格障碍与双相障碍的关系最为引人注目。
抑郁混合状态。抑郁发作同时伴随躁狂症状,包括易激惹、注意随境转移、联想活跃、活动性增高、言语增多等。
共患精神障碍。
短暂请躁狂发作。

“软双相”的概念。
发病早。
心境不稳,心境波动很大,难以预测的抑郁、焦虑、欣快、烦躁不安、紧张、激越、易激惹、冲动、愤怒甚至狂暴短暂发作,持续数小时或1-2天。
抑郁发作伴不典型特征:如反应性心境波动、食欲亢进、体重增加、睡眠过多、肢体灌铅样麻痹、短暂欢欣发作、伴精神病性特征、伴各种焦虑症状、伴经前期烦躁障碍、癔症样烦躁、季节性抑郁发作等。
频繁抑郁发作,一年内抑郁发作超过4次。
抗抑郁药治疗转向。
双相障碍家族史。
病前情感气质,如情感旺盛气质、心境恶劣气质、环型情感气质、易于激惹气质等。
边缘型人格障碍。47%的双相障碍患者有人格障碍。其中边缘型人格障碍与双相障碍的关系最为引人注目。
抑郁混合状态。抑郁发作同时伴随躁狂症状,包括易激惹、注意随境转移、联想活跃、活动性增高、言语增多等。
共患精神障碍。
短暂请躁狂发作。

精神科管理。
建立治疗联盟。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护理。当医师与双相障碍患者及其照料者谈话时,应当注意使用通俗易懂的日常用语来完整、清楚地解释双相障碍及其治疗。
责任明确。医师、患者、家属或照料者以及个案管理员都是非常重要的角色,缺一不可。个案管理是一个团队工作,是为了使患者能够回归社会而组成的工作联盟。
整体护理是以患者为中心。
对于双相障碍患者来说,要严格遵循医嘱按时、按量服药,切忌自行加减药量。谷丽患者尽早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或锻炼,参加一定的社会活动和人际交往,建立规律的生活。
对于家属来说,需要注意妥善保管好药物,不要将全部药物交给患者。每次服药最好是家属按照医嘱要求将药物交到患者手中,并亲眼看着患者服下,严防藏药。

家属要引导患者对自身疾病有正确的认识,双相障碍是可控可治的,去除疾病的病耻感,坚定维持治疗的信念。支持患者以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参加社会活动,帮助他们早日回归社会。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